logo
帮助中心

课堂质量分析框架

2025-04-01 19:16

【课程质量分析框架】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教学质量评估已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关键环节。参考教育部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教学质量评估政策,如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要求,以及2013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政策不仅关注教师的讲授技巧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以及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例如,政策中提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同时,政策也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政策还强调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要求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不仅包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体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聚焦于当前在视频和语音识别技术更加稳定与精准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两个维度,参考以上政策,研读全国各区域及学校制定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并深入剖析教研活动中所采纳的课堂观察维度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两个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下的课堂观察视角及观察点。

在此基础上,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还融合了华东师范大学郁晓华教授团队提出的PTA模型,该模型为课堂教学质量的量化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基于以上的政策指引和理论模型,希沃从现阶段视频教学行为识别的方法和技术水平出发,基于教师和学生两类行为主体,由整体到局部对课堂进行解剖,将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各类行为因素进行整理归纳,如教师的讲授语速、课堂语言的可理解度、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响应知识点的情况等,构建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8个视角、28个观察点的课堂教学质量分析模型。

在模型的蓝色部分,着重刻画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行为涵盖了课堂艺术、课堂调控、思维激发和评价反馈等关键维度。教师的角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者,通过确保合理的讲授语速、课堂语言的清晰度和左右脑激发的平衡度,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促进互动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质量、提问的频率以及提问的方法,都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这些行为,教师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考,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绿色部分则代表学生行为,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涵盖学生的整体发展、学习体验以及他们在合作研究、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合作情况都是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的重要指标。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发展、互动参与度、以及表达的稳定状态,也反映了教学效果的优劣。

这一模型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希沃对课堂观察的深刻理解,更为教师及教研管理者提供了一套科学、全面、易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为教研管理者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分析维度】

  1. 教师教学(50%)

    维度

    维度描述

    观测点

    观测点内涵

    计算方式

    课堂艺术

    (10分)

    从教学语言、教学情感等方面,衡量教师授课时情感饱满、话语积极正面、语言简练、语速适当的情况,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既热情大方又朴实得体,语言流畅,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计算方式为:三个观测点下对应的三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课堂艺术的综合赋分。

    讲授语速

    (3分)

    衡量教师一堂课的讲授语速;计算方式为一堂课的讲授字数/时间(秒),语速是影响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重要因素。一个合适的语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节奏,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讲授平均语速(3分)

    语言凝练度

    (3分)

    衡量语言非日常化、口活化的程度;计算方法为单位时间内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语言凝练度的提升使得教师传递知识的效率提升,并减少对学生思维连续性的干扰。

    教师讲授时长/总授课时长(3分)

    积极话语频次

    (4分)

    衡量教师应对学生表现时,进行及时的积极反馈的程度,包括赞扬和肯定学生的答案或想法。积极话语频次的增加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励的力量,提升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理答中的肯定性评价/总理答次数(4分)

    课堂调控

    (15分)

    从教师的巡堂、课堂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反应等,衡量教师聚焦讲授与提问、师生话题交流稳定、教师接受或延申学生想法、引述学生情况师生交互、课堂控制和积极氛围情况。

    计算方式为:六个观测点下对应的六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课堂调控的综合赋分。

    教师巡堂有效性

    (3分)

    通过巡堂热力图观测教师在教室不同区域的巡堂轨迹,衡量教师是否关注到不同区域的学生。

    除讲台外的,教师在前、中、后区域的停留时长/总授课时长占比(3分)

    师生交互有效性

    (3分)

    通过教师行为(T)与学生行为(S)间的转换次数与总的行为采样数之比,衡量课堂上师生行为转换的活跃程度。

    高Ch值意味着师生之间的行为转化频繁,课堂互动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低Ch值则可能表示课堂较为单一或缺乏互动性,师生之间的行为转换较少。

    Ch师生行为转化率均值(3分)

    学生课堂主导性

    (3分)

    Rt教师行为占有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即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教师行为(T行为)所占的时间百分比。通过量化教师行为在课堂时间中的分布,反向衡量学生行为在课堂上的主导性。

    Rt教师行为占有率均值

    (3分)

    教师提问频率

    (2分)

    教师发问时间占教师与教学有直接相关的教学时间(即教师发问与演讲的时问)的比率。数值越高,表示上课时教师越常利用发问来进行教学。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的教师提问比TQR均值(2分)

    教师讲授提问比率(2分)

    教师以与教学有直接相关的话语(发问与演讲),接续前一话语或街接后一话语的时间,占全场教学时间的比率。数值越高,表示师生的语言互动越能以教材内容的发问及讲授为重心。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的教学内容比CCR均值(2分)

    学生讨论话语比率(2分)

    学生说话持续达了3秒以上的话语时间,占学生话语时间的比率。数值越高,表示学生的言谈风格越稳定。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的学生话题稳定比PSSR均值(2分)

    思维激发

    (15分)

    从学生视角出发,衡量教师在提问设计上,对学生的高阶思维和低阶思维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互动模式中,是否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思考,通过师生问答促进思维的正向激励与发展。

    计算方式为:三个观测点下对应的七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思维激发的综合赋分。

    想象力激发

    (8分)

    教师在课程设计上,通过对布鲁姆提问类型及“四何”课堂知识传递方式的分布,展现了其在场景设置、原因探索、概念概括、知识练习及迁移方面的总体规划。通过观测教师设计的低阶问题和高阶问题的占比分布,衡量教师对学生不能阶段的思维能力启发的重视和和培养情况。

    布鲁姆提问类型中高阶问题(分析、评价、创造)占比均值

    (4分)

    布鲁姆提问中高阶问题(分析、评价、创造)与低阶问题(记忆、理解、应用)的比值(2分)

    四何问题中应用性问题(如何、若何)与知识性问题(是何、为何)的比值(2分)

    4MAT模式问题类型中如何+若何两类问题的总次数/四何问题总数(4分)

    教学启发性

    (3分)

    教师采用间接影响的话语时间与采用直接影响的话语时间的比率。主要衡量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程度。

    弗兰德斯分析教师启发指导比I/D均值

    (3分)

    理答有效性

    (4分)

    衡量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候答的次数以及预留给学生思考的候答时间。计算方式由两个部分的数据占比构成,一个为教师候答次数占比,一个为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候答时长大于3S的次数占比。这部分的数据情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回答。

    候答次数/核心问题数量

    (2分)

    候答时长大于3S的次数/候答次数

    (2分)

    评价反馈

    (10分)

    从课堂上教师积极情感、提间与评价的情况衡量教师是否具有同理心和包容心,对学生学习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计算方式为:两个观测点下对应的三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评价反馈的综合赋分。

    课堂评价有效性

    (7分)

    衡量教师在应对学生表现时,给予明确评价或反馈的次数及占比,即时的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堂课中的教师评价总数均值(3分)

    评价总数/学生应答总数

    (4分)

    教师积极情感占比(3分)

    衡量教师应对学生表现时,进行及时的积极反馈的程度,包括赞扬和肯定学生的答案或想法。积极情感的体现和积极话语的频次增加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肯定和鼓励的力量,提升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理答中的肯定型评价总数/理答次数(3分)

  2. 学生学习(50%)

    维度

    维度描述

    观测点

    观测点内涵

    计算方式

    目标达成

    (10分)

    从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收获,是否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衡量学生学习兴趣度、学生响应知识点的情况。

    计算方式为:两个观测点下对应的五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目标达成的综合赋分。

    学习兴趣度

    (5分)

    刻画学生对该课堂可能感兴趣的情况。衡量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抬头、举手情况;计算为三个观测数据按照一定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这三个直接基础数据的综合。

    平均参与度(2分)

    平均抬头率(1分)

    平均举手率的均值(2分)

    响应知识点的情况(5分)

    刻画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知识点的反应和理解程度。由两部分的数据来衡量,一方面是通过学生应答的次数占比来评估,占比越高,代表学生对知识点的响应越积极,一方面是通过计算学生平均参与度的均值来评估,即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次数与总发言次数的比率,数值越高,表示学生对知识点的响应越积极。

    学生应答总数/核心问题数量(2分)

    学生平均参与度均值

    (3分)

    整体发展(15分)

    从课堂结构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活动是否兼顾不同思维习惯的学生,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衡量学生左右脑平衡激发、课堂语言可理解度、学生发言和练习的时长的情况。

    计算方式为:三个观测点下对应的六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整体发展的综合赋分。

    左右脑激发的平衡度(5分)

    反映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用酶特征的激发,左脑特征在于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抑制等,思维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脑特征在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威、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

    衡量课堂中4MAT模式中不同问题类型的情况。

    4MAT模式问题类型中如何与若何的次数/是何与为何的次数比例均值(5分)

    课堂语言的可理解度(5分)

    反映授课语言的晦涩程度。

    衡量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情况以及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计算方式为两个观测数据按照一定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这两个直接基础数据的综合。

    学生平均参与度均值

    (3分)

    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PIR均值(2分)

    发言和练习的时长(5分)

    刻画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和实际操作练习所花费的时间总和。衡量课堂中学生课堂练习情况、发言应答的情况以及弗兰德斯学生稳态比;计算方式为三个观测数据按照一定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这三个直接基础数据的综合。

    课堂练习时长均值(2分)

    学生应答5s以上次数/应答总数(2分)

    弗兰德斯学生稳态比PSSR均值(1分)

    合作探究(15分)

    从师生、生生交流是否沟通深入,互动反馈是否及时顺畅。衡量课堂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教师激励学生互动、师生的互动、教师的提问与评价、学生主动发言的情况。

    计算方式为:五个观测点下对应的九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合作探究的综合赋分。

    互动参与度

    (3分)

    刻画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成功促使学生自发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程度。

    衡量课堂中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小组讨论情况;计算方式为两个观测数据按照一定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这两个直接基础数据的综合。

    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PIR(1分)

    小组讨论时长/课程总时长均值(2分)

    互动的效率

    (3分)

    刻画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能力。

    衡量课堂中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师生互动情况、师生行为;计算方式为三个观测数据按照一定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这三个直接基础数据的综合。

    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PIR均值(1分)

    师生互动时长/课程时长均值(1分)

    Ch师生行为占有率

    (1分)

    师生互动比

    (3分)

    刻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时间占整个课程时间的比例,通过计算师生互动时长与课程时长的均值比率来量化,从而评估课堂上师生互动的频率和质量。

    师生互动时长/课程时长均值(3分)

    教师提问与评价

    (3分)

    刻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评估的过程,体现了教学互动的质量和频率。

    衡量课堂中教师核心提问及评价次数;计算方式为两个观测数据按照一定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这两个直接基础数据的综合。

    核心提问次数均值(1分)

    评价次数均值(2分)

    学生主动发言

    (3分)

    刻画学生用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情况,通过平均举手率来衡量,即学生主动举手发言的次数占总发言次数的比例,数值越高,表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越强。

    平均举手率(3分)

    学习体验(10分)

    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各个学习环节,专注地思考各种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衡量学生在充分表达、言谈风格、课堂活跃情况以及应答方面的情况。

    计算方式为:四个观测点下对应的五个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整合,计算出一个数值作为对合作探究的综合赋分。

    学生充分表达量

    (3分)

    刻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通过弗兰德斯编码系统中的学生发言比(PIR)来衡量,即学生主动引发的话语时间(S2)占学生话语时间(S1+S2)的比率,数值越高,表示学生表达得越充分。

    弗兰德斯学生发言比PIR(3分)

    表达的稳定状态

    (2分)

    刻画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的言谈风格稳定性,通过弗兰德斯分析中的学生稳态比(PSSR)来衡量,即学生说话持续达3秒以上的话语时间占学生话语时间的比率,数值越高,表示学生的言谈风格越稳定。

    弗兰德斯分析学生稳态比PSSR均值(2分)

    课堂活跃状态

    (3分)

    刻画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频率,通过计算学生的参与度和举手率来量化,从而评估学生的课堂活跃状态。

    平均参与度(1.5分)

    平均举手率的均值(1.5分)

    学生应答(2分)

    刻画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问题或讨论的反应和回答,通过计算学生应答15秒以上次数的占比均值来评估,数值越高,表示学生的应答越充分和深入。

    学生应答15秒以上次数占学生应答总次数的比值

    (2分)


Copyright © 2025 seewo. All Rights Reserved. Shirui Electronics | 粤ICP备12092924号 |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